

那些想要吃一块生日蛋糕的人,可能得三思而后行了。
最新的数据显示,过生日时吹灭蜡烛的仪式会让甜点表面布满细菌。
来自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克莱姆森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吹灭蜡烛时喷出的唾液会使蛋糕糖霜表明的细菌增加1400%。
该校教授Paul Dawson博士与他带领的本科生一起进行了这项研究,旨在引起大家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视。
他原先研究的主题是关于五秒规则,即一种判断掉在地上的食物是否可以食用的方法;以及互相分享食物所带来的健康风险。
Paul Dawson表示:“这个想法是从我家女儿那儿得到灵感的。”
研究人员在一个蛋糕形状的聚乙烯泡沫塑料上覆盖了一层箔纸,然后涂上糖霜,插上生日蜡烛。
他们还在吹灭蜡烛之前先吃了披萨,模拟整个生日派对的过程,刺激唾液腺的活动。
接下来,他们就点燃蜡烛,再吹灭。
为了计算细菌的数量,研究人员用消毒过的水将糖霜稀释,然后在琼脂培养皿中展开糖霜,让细菌生长。
琼脂培养皿上的每一个菌落都代表了糖霜上的每一个细菌。
Dawson博士指出,这并不是计算细菌数量的最精确的方法,因为不是所有细菌都能在琼脂培养皿中生长的。虽然现在有更昂贵更精确的方法可以计算细菌细胞,但这个方法确实是一个最经典的基线方法。
研究结果发现了很多细菌,但更加令研究人员惊讶的是,每吹一次蜡烛,出现的细菌类型也都不一样。
但平均来说,吹灭生日蜡烛使得糖霜上的细菌增加了14倍。
然而在某一种情况下,蛋糕上的细菌增加了120倍,这便表明在吹蜡烛的时候,有些人相比其他人会传递出更多细菌。
不过Dawson博士也表示,生日派对还是可以照常庆祝的。
他认为,吹灭生日蜡烛之后就可以吃蛋糕了。目前来看这些细菌还不足以让人生病。
虽然人类的口腔中充满了细菌,但大多数都是无害的。
此外,因为庆祝生日的时候吹蜡烛许愿的做法非常普遍,尤其是小孩子,所以如果吹灭生日蛋糕上的蜡烛会导致致命疾病的传播,那致病的现象就应该会很明显。
这已经不是Dawson博士第一次做这种有争议性的研究了。
2015年的时候,他发布了一篇十分有争议的文章,该文章指出,对那些喜欢吃一口薯条没吃完又接着蘸了酱的人来说,这种做法不仅在社会交往上是不可接受的,而且还可能会导致传染性疾病的传播。
蝌蚪五线谱编译自the-star,译者 狗格格,转载须授权


近日,C罗的女友乔治娜在家里为龙凤胎马特奥、伊娃举办了一场盛大的生日party。而C罗则还在比赛、驰骋疆场的他正在为国征战,所以他没有来得及参与龙凤胎的生日会。虽然C罗不在家,但是作为继母的乔治娜也非常的疼爱这对龙凤胎,所以给他们举办了非常风光的生日会,还请来了许多小朋友。

作为运动员的C罗有四个孩子,大儿子迷你罗已经八岁了,龙凤胎马特奥、伊娃才两岁,这三个孩子都是通过代孕所生育的,而小女儿阿拉娜是他和乔治娜所生的。战功赫赫的C罗也非常的繁忙,日常外出比赛赚钱养家,而乔治娜则是在家照顾四个孩子。

从生日会现场的图片可以看出,乔治娜把生日会现场布置的非常的漂亮,有气球以及各种玩具,像一个童话世界一样。除了现场美观精致之外,乔治娜准备的蛋糕也非常的有心意,她给马特奥准备了一个蜘蛛侠和超人主题的蛋糕,给伊娃准备了超级梦幻的公主类型蛋糕。除了大蛋糕之外,还有许多小蛋糕,小饼干之类的零食。

此外,乔治娜还邀请了许多小朋友来参加这次的生日party,现场非常的热闹,每个孩子都是笑容满面的!可爱的伊娃还睁着大大的眼睛看着精致的生日现场,十分的可爱。而作为大哥哥的迷你罗,也弯着腰陪妹妹伊娃玩耍。有趣的是,小伊娃好像很喜欢一个拖鞋,照片中伊娃拿着粉色的拖鞋研究,乔治娜则蹲在她边上笑着看她,边上的迷你罗则是和马特奥站在一起,而且马特奥似乎准备吃糖果,正在试图开糖果盒。

由于请来了很多的小朋友,贴心的乔治娜还准备了许多供小孩子玩耍的东西,从照片可以看出,马特奥、伊娃和其他孩子在蹦床上玩的十分开心!值得一提的是,这次C罗不在家,迷你罗还替父亲帮助马特奥吹了生日蜡烛,而乔治娜则是抱着伊娃并且替小姑娘吹了蜡烛。总的来说,这个生日会举办的非常成功了,而且乔治娜也非常的有心!

【视频】在疫区点燃的生日“蜡烛”
新华网哈尔滨1月31日电(范业楠)1月29日,是于海涛28岁的生日。
与以往不同的是,他是代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来到武汉参与援助医疗队的一员。而这个生日是在武汉过的。

于海涛吹灭火柴蜡烛(受访者提供)。
这一天,于海涛吃过早饭便听老师讲解“感染监控”防护的知识,一遍遍演示一遍遍操作,即使到了晚上九点还在参加“感染监控”考试。完成工作已经将近晚上十点了,医疗队赶在这一天最后的两个小时为于海涛庆生,他们聚在驻地院里,用火柴充当蜡烛,用点心扮蛋糕,打开手机闪光灯作为生日的“最高礼仪”,为武汉的夜增添光亮。于海涛说,这是他最有意义的生日,是自己人生中重要的时间节点,也许通过这次经历,自己就成熟了。
在黑龙江省援鄂抗疫医疗队中,有这样一个15人的小组,叫做重症治疗组。这个小组当中,有6名90后护士,5男1女。于海涛就是这个小组中的一员。
在这个队伍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武汉故事。

同学们打开手机闪光灯作为生日的“最高礼仪”(受访者提供)。
40岁的护士长王磊在ICU工作了20年,接到要去驰援武汉的信息,王磊在科室群里发布了征集信息,瞬间手机“炸了”。看着科室里年轻人热烈地回应,她说:“我真是被感动了。” 作为护士长,王磊给每一个要去武汉的人都单独回了一句“和家里商量”。到武汉疫区前线,风险是显而易见的。“我要对我的人负责。”然而,王磊收到的回复是:“护士长,和家里人商量了,支持我去。”“护士长不用商量,啥时候走?”…… “自己没结婚没有孩子”是刘万福请缨的理由,而孟泽用“我抗感染能力强”来争取请缨成功。 “我为他们感到骄傲。”王磊说。
团队中,来武汉最“容易”的是齐然,“我来武汉参加援助医疗队,说明我比较优秀,来了之后,父母特别自豪,父亲逢人便说,儿子去武汉抗击疫情了。”
“最难”的是翟广建,他的孩子仅仅十个月,同为医务人员的妻子,深知这其中的风险。“媳妇也哭过许多次,但我还是做通了她的工作,成功地来到了武汉。”“成功”两个字,正是翟广建内心对医疗事业的坚定,是前往疫区的决心。作为父亲,翟广建说,“现在不敢看孩子的视频,怕自己忍不住会哭。”
“最特别”的是马娜娜,她是小组中唯一一名女性90后,正因如此她成为防护服使用的演示者。马娜娜开玩笑说,因为我身材比他们小,操作起来方便,所以这些男子汉每次都把这事安排给我。
他们是一根根“蜡烛”,照亮希望。他们奋斗在一线,选择与家人分开,是因为他们选择承担更大的责任。他们是白衣天使,是希望的光。
联合出品:新华网黑龙江频道 哈尔滨市委网信办
策划:颜秉光
监制:李国红
文字:范业楠
视频制作:范业楠
编辑:才萌